古人尊重人才的故事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二: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203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会赏识人才的名人事例
刘邦vs韩信
韩信本在项羽阵营,不被项羽赏识,后投奔刘邦,直接被任命为大将军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没有人赏识.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前往拜访.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后来,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209年],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但之后,庞统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庞统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与之畅谈后,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212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刘备采纳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214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刘备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73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古代奏荐人才的故事简括
赵普推荐人才
有一次,赵普向宋
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
古今中外重视人才的案例.
:"千金市骨"典故比喻意义是重视人才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实
1、齐桓公五拜小臣
有一次,齐桓公决定去拜访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见到.身边人劝阻道:"小臣是国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为国君,亲自去了三次都未见到,可以不去了."
齐桓公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我听说,一个普通的士人如不想升官发财,就不会轻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见大国的国君;大国的国君如不喜好仁义,就不会轻易委屈自己去拜访一个普通的士人.纵然老先生不想富贵是可以的,但让我不喜好仁义,却是不可以的."
结果齐桓公五次去拜访,终于见到了小臣.齐桓公正是由于具备这样一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所以才会有不计前嫌,果断任用管仲为相的举动,终于成为天下霸主.
2、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郭嘉.虽然郭嘉的年龄不大,但是却非常有才华,这一点深得曹203的赏识.如果当初郭嘉没有早早死去,或许他在曹203这里的地位会更加非同寻常.
郭嘉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太放荡,不怎么在乎小节.这一点让一些比较在乎礼制的人看不下去了,没事就跟曹203吐槽这事.
曹203一边应付说自己一定会好好管教郭嘉,一边继续放任郭嘉.曹203小心翼翼守护着郭嘉,生怕他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实在有大臣老说郭嘉,曹203还会用点小恩小惠让大臣放过此事.
3、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得如饥似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占了婺州,儒士许瑗前来见他,向他建议道:"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以成功."朱元璋非常激动地表示:"予(我)思英贤,有如饥渴."
朱元璋这样说并不夸张,只要听说有贤人,即使在穷乡僻壤,他也要千方百计请到身边.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到了徽州,他听说隐居家乡的老儒朱升很有名气,便换上老百姓的衣服从连岭前往石门山中,亲临其家,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
朱升很受感动,向朱元璋进献了三项良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九个字从宏观上确定了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
4、秦孝公用商鞅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齐桓公用管仲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
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
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